-
Recent Comments
- Rigidoxv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Arnottpys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Clamcaseczl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Flukevmd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田園 on 裁員減薪頻傳 科技新貴爆賣屋斷頭潮
Archives
-
Tag Archives: Movie
影音》海角七號票房破億 小范裸泳!
電影「海角七號」全台票房昨晚一舉衝破億元大關,導演魏德聖因債務確定可以還清,形容自己感覺像「出獄」,從此又是全新的人。男主角范逸臣也實現承諾,在墾丁沙灘「裸泳」慶功。好幾組電視製作單位看中「海角七號」的超人氣,爭取改編為電視劇。 「海角七號」上映至今,票房一路逆勢上揚,本周更以每天全台六百萬元的賣座一路增加,昨晚順利突破億元。市場人士預估票房上看一億五千萬元。 魏德聖說,他太太帶著兒子買票進戲院,六歲的兒子不僅看得懂劇情,連片中歌曲「野玫瑰」都會哼,不過兒子看完後非常納悶,「人家都說這是爸爸的電影,為什麼從頭到尾沒看到爸爸?」 范逸臣昨天中午在墾丁沙灘履行「男人的承諾」,在近百名記者的鏡頭前,與「加油」及「脫掉」聲中,脫光褲子全裸衝入海中,但敏感部位泡在海裡,大概只有魚兒看到。 范逸臣說,其實「裸泳」不是他主動提議的,而是被「逼」的,原說只要票房破三千萬就實現承諾,沒想到如今破億。 海角熱持續延燒,已有製作人表示有意改編推出電視版「海角七號」。魏德聖也樂見其成。 魏德聖表示,「海角七號」的劇情確實還有很多延伸空間,希望電視台可以好好發揮,但他不會參與,因為他要準備下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 魏德聖也打算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推周邊紀念品,包括「馬拉桑」T 恤和「海角七號人物前傳」繪本。其中繪本將以「海角七號」中七位主要角色的故事為主,七位角色與七種顏色剛好形成一道彩虹。 ◎海角七號電影專題.◎海角七號影音專區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許正雄/台北—屏東報導
Formula 51
台灣翻譯叫做「毒家交易」,英文片名又另稱為 The 51st State(一聽就知道跟英美淵源有關聯),沒想到是華人執導的電影!不過我挺喜歡這部電影所呈現的特殊風格!想找一些中文的影評或資料,卻發現少得可憐? 之前出差到英國過幾次,對英國一直有種嚮往,這部片後半段全在英國拍攝,片中出現的景物都跟我曾看到過的幾乎百分百相似。主角 Samuel L. Jackson 的演技自然是不用多說,更吸引我的是,片中的粗話、俚語、衝突(不管是毒品、國家種族或是球隊)(特別是 Elmo McElroy 剛到英國時稱呼 Fish & Chips 這標準道地食物為 national disaster 時真是笑翻了。不騙你,我才不過到英國出差幾回而已,要我連著兩餐都吃這個我都受不了了… ),都很有趣也有其涵義在。 整部影片節奏很明快,主軸就是一個剛畢業就吸毒被抓栽跟斗,但很聰明的專業藥劑師遊走於英美兩國毒販間(前往英國後,始終穿著蘇格蘭裙),最後要到了錢,也幫助了英國 Liverpool 的地頭蛇與殺手前女友復合。 特別要提的是,扮演女殺手的 Emily Mortimer 跟她在 The Lord of the Ring 或是 Paris, Je t’aime 裡頭的表現截然不同。我很喜歡她直視鏡頭時,流露出的那種氣質美,該怎麼說呢,溫柔婉約中的知性美吧,英國女孩子好像多少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也有不少人很喜歡她喔,底下是有人對她的精采介紹… 小家碧玉的極品:Emily Mortim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Movie
Tagged 美國, Emily Mortimer, England, 英國, 英格蘭, 電影, 販毒, Formula 51, Liverpool, Movie, Ronny Yu, Samuel Jackson, The 51st State, UK, United Kingdom, USA, 利物浦, 山謬傑克遜, 毒品, 毒家交易, 演員
Leave a comment
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
I will remember you, Joker… IBelieveInHarveyDentToo
Posted in Movie
Tagged Christian Bale, 雙面人, 電影, 蝙蝠俠, 黑暗騎士, Gamble, Harvey Dent, Heath Ledger, IBelieveInHarveyDentToo, Joker, Michael Jai White, Movie, TDK, The Dark Knight, Two-Face, 小丑
Leave a comment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a very interesting movie!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我看來是部極盡諷刺之能事的電影,我真的快被那個把希特勒當神的德國女教師(片中男主角迪特的妻子)搞到笑死,還有那個什麼鬼優良人種培育中心,德國納粹該不會真的有成立過這種機構吧? 節錄一段 DVD 上的說明: 由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捷克大師伊利曼佐所導演的新片《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三月初在布拉格奪下了捷克電影最高榮譽的「金獅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為伊利曼佐和已故的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的完美合作,三度寫下輝煌紀錄。 伊利曼佐之前曾因改編赫拉巴爾的《嚴密監視的列車》,榮獲了 1968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而另一部改編作品《失翼靈雀》,則奪下了 1990 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這部以一個飯店服務生瘋狂、荒謬而傳奇的一生,對映了捷克半個世紀以來萬千變化局勢的電影,是伊利曼佐第六度改編赫拉巴爾的小說,也是他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忠於原著,片中呈現了金碧輝煌、紙醉金迷的夢幻布拉格,每個場景均極度奢華:不論是男主角當服務生時,讓他大開眼界的池畔裸體音樂盛會;或是當他成為百萬富豪後,把鈔票當壁紙貼的瘋狂行徑…,在片中都作了真實呈現,極具感官挑逗及揶揄之能事。電影一完成隨即獲選為今年柏林影展競賽片,之後並榮獲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赫拉巴爾最著名的小說,也是他靈光一閃,在 18 天之內一氣呵成的曠世鉅作,完成迄今一字未改,讓世人津津樂道。改編、導演《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一直是伊利曼佐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伊利曼佐堅持從捷克國家電視台手中取回電影拍攝權,竟不惜耗費他十數年的光陰來打官司。這部鉅作最後終於在赫拉巴爾辭世 10 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 70 歲時拍攝完成。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捷克上映時,果然造成了電影院萬人空巷,有時甚至一位難求,不但連續蟬連了八週的票房冠軍,還開出盛況空前的佳績,幾乎是捷克去年賣座冠軍《達文西密碼》票房的 2 倍,也比同時上映中的《博物館驚魂夜》還高出了 4.5 倍之多呢! 博客來網站:【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聞天祥影評》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楚門的影音亞空間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Life, Movie
Tagged Bohumil Hrabal, Bohumila Hrabala, Czech Republic, 生活, 電影, 赫拉巴爾, film,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Jan Díte, Jirí Menzel, Life, Movie,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Slovakia, 導演,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捷克, 伊利曼佐
Leave a comment
垃圾場走一回 安德魯生出「瓦力」
迪士尼和皮克斯合作的年度動畫新片「瓦力」,片中很「宅」卻很環保的機器人瓦力,是導演安德魯史坦頓從垃圾回收場裏萌生的靈感。 5 年前安德魯推出的動畫「海底總動員」,是他從潛水啟發的創作靈感;如今的「瓦力」,則是安德魯交出的另一張「戶外教學」的成績單。片中男主角瓦力,是地球最後一個專門回收資源的機器人,所以安德魯帶工作人員去皮克斯工作室附近的垃圾場、資源回收場、港口的貨櫃卸場等地,揣摩瓦力的生活空間與感覺。 為了精準展現瓦力的環保精神,安德魯和工作人員實際了解並執行資源回收的過程,但不能以「人」的角度與觀點,所以工作人員特別打造一部可以自動操控移動的機器座椅,讓安德魯坐上去用機器搖控操做事務,簡直有如瓦力上身。 劇情安排瓦力被遺留在地球上收垃圾,因為沒有夥伴,個性變得很「宅」,撿到大鑽戒都不知如何是好,直到 700 年後,來自外太空的俏麗女機器人伊芙降落到瓦力身邊,讓他情竇初開。安德魯說,皮克斯多的是把妹高手,但他們都太 High 而不夠「宅」,結果還是把自己當年苦追老婆的經歷掏出來獻寶,因為來自真人實事,宅男從愛在心裏口難開、到皇天不負苦心人的感情變化,在「瓦力」中被刻劃得絲絲入扣。 聯合報╱記者葛大維/綜合報導
台灣電影節 找尋年輕的記憶
【世界日報記者蘇嫻雅溫哥華報導】第二屆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將於 6 月 20 日至 22 日,一連三天在溫哥華國際電影中心(1181 Seymour St.)登場。籌辦電影節活動的卑詩大學「等等主義研究社」,邀請各界踴躍買票觀賞,一起「找尋年輕的記憶」。 今年的台灣電影節,主題是「青春的足跡」,昨天,16 名穿著電影節淺藍運動衫的年輕學子一起現身時,確實讓人感覺到青春的動感。事實上,參與電影節籌劃活動的學生有 30 餘人,他們用半年的時間討論、選片、連絡、宣傳,終於端出成果。 他們選出了六部在國際影展中入圍或得獎的作品,其中有兩部紀錄片,「奇蹟的夏天」是一群國中生在球場上燃燒生命的紀錄;「綠的海平線」是八千多名男孩因戰爭被迫離鄉背井、赴日本飛機場效勞的故事。 另有四部是劇情片,分別是「最遙遠的距離」、「練習曲」、「沈睡的青春」和「孤戀花」。所有影片皆以國語發音,配英文字幕,只有「綠的海平線」以台語發音。 昨天在記者會上發言的林曉恩、徐光誠、毛慧齡、黃登珮、賈文彥、陳佩宣、王致超、羅靖茵、張睿林、林淯萱,每個人眼裡都閃著光芒。他們拿著電影節的宣傳海報,一個大眼人騎著腳踏車在爬坡,告訴大家他們就是「不怕失敗,喜歡嚐試」。 曾經對學生們提議辦電影節說「不可能」的台北經文處處長高泉金,昨天坦承自己「無知」,需要耗費龐大人力財力的複雜活動,一個大學社團就辦起來了。「非常謝謝你們!」高泉金對學生說。 第二屆台北電影節除了獲得台北經文處的主要贊助外,也獲得許多公司與商家的支持,今年單場票價 7 元,即日起開始網路售票:www.twff.ca。大溫地區售票地點包括:一心麵典(本拿比)、萬巒豬腳(溫哥華)、Orange Corner(溫哥華)、Avenue 18(列治文)等。查詢電話:604-219-5025、778-688-9088。 [adsense]
A Good Year 美好的一年
How a lovely movie! 🙂 Guess what? I went out to buy DVD of A Good Year because I really enjoyed the movie.
Posted in Movie
Tagged A good year, Abbie Cornish, Albert Finney, 美好的一年, England, 英國, 葡萄, 電影, France, La Siroque, Le Coin Perdu, London, Marion Cottilard, Maximilian Skinner, Movie, Napa Valley, Peter Mayle, Provence, Ridley Scott, Russell Crowe, UK, Uncle Henry, wine, 倫敦, 法國, 法國莊園
3 Comments
VENUS
我很糟糕地在看到一半的時候,認為這部片有某種程度上是在突顯英國(或是歐洲?)社會的老年人口問題。但在我聽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之後,就完全能夠漸漸感受到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