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Comments
Archives
-
Tag Archives: 電子
紫光: 五年投資 300 億超聯發科成行業第二
2014 年 7 月 19 日,紫光集團發布通告,通過海外分支機構以海外融資的方式完成了對銳迪科並購。這場歷時一年之久,涉及國內兩家最大通信芯片設計公司的國際並購案終於落下帷幕。紫光集團通過控股方式掌控了展訊、銳迪科,快速打造出國內第一家未來市值過千億元的芯片公司。未來,紫光集團將如何操控這個至少在中國算得上 IC 設計 “航母” 的大型企業?其航程的目標將是哪裡呢? 以集成電路為唯一主導產業 “外界認為在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之後,集成電路將成為紫光集團現有幾個產業模塊中的一環。這個認識並不準確。準確地說,集成電路將是紫光集團唯一的發展重點。未來紫光集團的主導產業就是集成電路,也是唯一的主導產業。” 無論是暗中期許也好,還是心懷狐疑也罷,本輪紫光集團的收購案已經塵埃落定,人們的目光開始盯住這家高舉高打、在一年時間內一舉成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領域 “航母” 的領軍企業,下一步將如何發展?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紫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偉國對以集成電路為主導的發展思路,顯得十分堅定。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 1988 年的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2005 年改稱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在近 30 年的發展中,紫光集團的成長始終沒有真正離開電子信息產業。隨著集成電路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加,以及國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紫光集團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思路也越來越明晰。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前景也堅定了紫光集團全面進軍集成電路的決心。 “從 2011 年我們就計劃進入芯片領域。首先是因為對這個行業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其次,紫光作為清華大學控股的國有企業,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必須要在國家重點領域擔當重要角色。紫光集團並購展訊、銳迪科這樣的行業翹楚,不僅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資產規模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從此確立了集中全部資源把芯片作為唯一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 趙偉國指出。 根據介紹,紫光集團確立的發展路線圖是:重金投入研發,全球延攬人才,加強激勵機制,在提升管理的同時保持團隊的創新激情與活力;計劃用 10 年的時間,打造出中國最大、世界前列的通信芯片集團,員工人數達到 2 萬人,收入突破 100 億美元。為了完成這個目標,紫光集團將實施 “3 + 1” 戰略。即:專注 “1” 個核心產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以展訊和銳迪科為重心,在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展開持續的並購與投資,形成芯片產業鏈;發展 “3” 個相關事業 … Continue reading
防堵大陸山寨侵蝕 傳鴻海將自動化研發基地移回台灣
大陸地區山寨風行,不但產品外觀、性能山寨化,甚至連後端的生產機台及流程都有山寨化的趨勢,據了解,為了防堵山寨侵蝕,固守產業機密與競爭力,鴻海精密從 2008 年底開始,就陸續將自動化技術研發團隊從大陸移回土城總部。但對於相關傳聞,鴻海方面表示,企業單位調動移轉均為正常現象,對於內部單位更換所在地的傳聞,並不表示意見。 其實,有關鴻海進軍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的傳聞,並不是第 1 天在市場中出現。據了解,鴻海本身對於自動化與機器人的發展也的確相當的重視,並持續在自動化機械與設備方面積極招募人才;但是這裡所謂的自動化與機器人,並不是一般人所經常能在媒體上接觸到的服務式機器人,而是以從事產線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人為主。 相關業者表示,鴻海由於企業體系龐大,即便是已經將管理制度發揮到極致,同時積極開發大陸、印度等地市場,但是人力與勞動成本的逐漸提升,卻已經成為侵蝕鴻海獲利的一大問題。因此,鴻海對於提升產線自動化與設備自主設計的發展方向,從未有大幅度轉彎的跡象。 據了解,鴻海在自動化技術及設備方面的研發能力相當可觀,卻僅將相關設備研發成果運用在自家的生產線設備之上,因此在設備發展上的自主性,是讓許多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部分;同時,也是讓鴻海在競爭力方面能在市場上獨占鼇頭的原因之一。 然而,受到大陸市場的山寨文化盛行,再加上無法百分之百防堵對手覬覦研發成果所採取的做為;因此,鴻海才會決定將核心的自動化技術研發團隊,逐步的由大陸地區移轉回台灣。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前也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自 2009 年開始,將會把部分位於大陸地區的製造相關部門,視情況與需求逐步移回台灣;市場則傳言,這裡所謂的製造相關部門,極有可能就是自動化及設備研發相關的單位。 台系設備業者指出,自動化設備在生產流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包括自動化物流設備、搬運設備、精密機械手臂、各類馬達等,近年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加上產品走向精密化,自動化科技越來越往高端技術發展,因此自動化技術的程度也影響到工廠產品的生產效率、良率及成本。 設備業者進一步表示,近年來大陸工資上漲,人力成本對台商來說負擔越來越沈重,因此許多工廠逐漸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率,就連陸資企業也開始跟進,因此台廠自然成為陸資首要學習的目標,也由於台灣自動化設備發展程度優於大陸,價格低於日本、德國等地,因此也有許多大陸工廠找上台系設備業者建立自動化生產線,也希望藉此瞭解台灣的生產流程管理。基於這些原因,也使台廠憂心生產技術將更快被大陸對手追趕上,身為電子一哥的鴻海,雖然連生產設備也多自己研發,但仍難百分之百防堵大陸對手,因此將自動化研發基地移回台灣總部。 電子時報 杜念魯、鄭茜文
天外飛來一筆 瑞昱獲利被撞飛 13 億元 2007 年 EPS 剩 4.36 元 將影響今年配股政策
瑞昱 10 日表示,公司與美國 3Com 公司專利訴訟案,已在 2008 年 4 月 9 日由美國加州北區聯邦地方法院所組成的陪審團裁定,瑞昱須賠償 3Com 公司 4,530 萬美元,若以日前 1 美元兌換新台幣 30.235 元的匯率計算,約為新台幣 13.7 億餘元,瑞昱財務長陳國忠表示,公司預計將先在 2007 年財報內容中提列賠償費用,這表示公司 2007 年的 EPS 將一口氣衰退至 4.36 元。
Posted in Network, Technology
Tagged 3Com, 瑞昱, 電子, 訴訟, Hsinchu, IC design, Patent Lawsuit, realtek, RTK, science park, Taiwan, 半導體, 台灣, 新竹, 晶片設計
Leave a comment
半導體產業 M 型化趨勢明顯 台灣 IC 設計需跨出寶島求發展
1947 年電晶體的發明是半導體產業的第一要事;集成電路的發明讓眾多電路組件能夠實現於同一芯片;MOSFET 技術的發明,則解決了將龐大數量的組件集合於同一芯片所產生的功耗與散熱問題,讓半導體技術不再受限於 Bipolar 技術。從產業鏈模式來說,台積電晶圓專業代工模式的產生,讓缺乏大資本但具有技術與創意的工程師,都能跨越高門檻進入半導體產業圓夢,也是摩爾定律得以持續不止的重要因素。
Posted in Work
Tagged 產業, 矽谷, 科學園區, EE, 電子, 設計公司, FAB, Hsinchu Science Park, IC design house, M 型化, Mainland China, Silicon Valley, Sunplus, Taiwan, 凌陽科技, 半導體, 台灣, 大陸, 新竹, 晶圓代工
Leave a comment
從 MTK 和黑手機崛起看全球電子產業新的遊戲規則
台灣地區消費電子晶片廠商聯發科(MTK)已經讓所有人刮目相看。雖然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可能並不喜歡這家公司,卻不得不佩服它的創新和成功。它通過為黑手機(廣義上的白牌手機,包括三/五碼機和貼牌機等)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在大陸市場上打敗國際半導體公司,成為中國手機晶片主要供應商,其產品也從中國大陸流行到亞非拉美市場。 不僅如此,它還收購了美國同行的相關業務進軍歐美市場,並且和藍色巨人 IBM 一起開發先進的超高速晶片組(基於毫米波技術),從中低端、區域市場型的 IC 設計公司轉變為全球性供應商,後勁十足。正是因為如此,盡管全球半導體類股票一片低迷,但收入排名全球第 7 的 MTK 卻是全球市值第二的 IC 設計公司。
Posted in Technology, Wireless, Work
Tagged cellular, 產業, EE times, esmchina, 聯發科, 電子, 行動電話, 黑手機, IC design, industry, Mainland China, Mediatek, Mobile phone, MTK,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Wireless, 半導體, 大陸, 手機, 中國
1 Comment
威盛虧不止 淨值跌破 10 元
威盛電子(2388)昨(31)日公布前三季稅後虧損逾 26.27 億元,每股稅後虧損 2.04 元,由於產品價格下滑壓力大、業外損失擴大,前三季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今年以來連續虧損,威盛第三季每股淨值跌破 10 元,恐被取消信用交易。
是能耐的深度,不是規模
一般人看鴻海,在電子五哥中一馬當先併購、成長,著眼於其「規模」。其實鴻海勝出的根本原因,在其能耐的「深度」。 鴻海這些年來在所謂電子五哥中一枝獨秀的表現,跟鴻海在機械、模具、材料領域累積的核心深度能耐有關。他們十五年來在大陸與全球各地培養了近五千名機械、模具技工藝匠,再配合為數眾多的機械博士群,使鴻海在承接 Apple iPod、Sony PS2, PSP 及 Motorola「明」手機等品質精緻產品的製造業務,能得心應手,滿足這些挑剔客戶的要求。 電子能耐方面,鴻海在電子五哥中大略持平。但在關鍵零組件掌控、開模工藝、機械材料能耐方面的深度,鴻海在電子五哥中毫無疑問一枝獨秀,其他四哥落差甚大。 再加上鴻海對幹部敢操也敢給,敢給的部分大家耳熟能詳,敢操部分試舉兩例。 土城也好、龍華廠也好,所有高幹都與郭董一樣坐便宜的摺疊式座椅。龍華廠區高幹會議室也不見單槍投影機,會議室四周放置幾個白報紙架。郭董與幹部開會,體力好,眼神凌厲,主導會議全程不在話下。主管的重要發言就直接上去寫在白報紙上,郭董的重要提示也是。初進此室的新進主管心中曾暗笑科技時代的大企業竟然還在用恐龍時代的開會工具,慢慢他就知道厲害。每次開會,郭董的記憶力奇佳,以前討論過的對策、數字全在他腦裡,不然馬上翻前次會議白報紙,白紙黑字一翻兩瞪眼。 深度的開模、機械、材料工藝,加上親自領導,親自主導事業衝力;劍及履及,一步也不鬆懈。這是鴻海勝出的主因。 — 摘錄自今週刊 505 期(2006/8/28 ~ 2006/9/3)專欄,李仁芳教授文章:《是能耐的深度,不是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