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Comments
- Independentkiu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Rigidoxv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Arnottpys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Clamcaseczl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 Flukevmd on 中國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 -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畢業講詞
Archives
-
Tag Archives: 科技
矽谷的階級鬥爭:如果科技進步不再惠及大多數人
「現在的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之間最大的不同是 ——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為不熟練的工人們創造了工作;今天的機器人大軍不斷剝奪不熟練工人的工作。」安德魯·萊昂納德(Andrew Leonard),《沙龍》雜誌。 矽谷核心區舊金山灣區今年已經爆發了幾次底層勞動人士和高科技從業者的衝突。十月中旬,舊金山交通系統發起罷工。11 月底,灣區抗議人群試圖阻止一輛 Google 的員工大巴,他們抗議的訴求是希望獲得公司提供的十億美元給他們資助經濟適用房。幾天前,Google 大巴再次被人群阻攔並砸碎玻璃。 舊金山灣區員工的工資中值高達 12 萬美元。 這不僅是全美最高,而且在全球也數一數二。巨大的貧富差距往往就讓兩個天差地別的人可以擦肩而過。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對貧富差距最大的不滿和抱怨也會在其中萌發。科技精英已經繼銀行家和壟斷資本家之後,加入富人俱樂部,成為少數掌控巨額財富的富人群體的一份子。根據 TechCrunch 記者 Jon Evans 的概括,一種與日俱增的,深刻的,廣泛的和痛苦的反科技憎惡情緒已經開始蔓延。 在我看來,科技精英變成少數富人和所謂「統治者」,一個根本性區別是 —— 正如最上面的引言所說,他們的工作,將最終進化到完全可以不依賴窮人和底層工人。在銀行家,壟斷資本家的統治下,一個窮人可能還有飯吃;但在科技巨頭的更新換代中,他們可能完全沒有工作可做。他們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和其他一些自動化技術所取代,而他們又沒有文學藝術等機器不能取代的手段可供謀生。
大同斷尾求生 退出 WiMAX
我國 WiMAX 自 2007 年釋照以來,因經營環境艱困,今年進入整併期,每次交易價格也都跌破市場眼鏡,大同電信每股淨值及交易價格更剩下 0.6 元。當年激烈搶標,現在低價出售,不禁讓不少市場人士不勝唏噓。 南區 WiMAX 業者威達雲端昨(23)日宣布,以每股 0.6 元買下大同公司 100% 持有的大同電信全數股權,總金額僅有 1.5 億元,大同集團正式退出 WiMAX 市場。威達雲端表示,將整合威達雲端、大同及威邁思三事業,打造台灣第一個 WiMAX 全區大三網。 去年下半年以來,WiMAX 業者積極推動整併計畫,威達雲端今年率先宣布買下威邁思 72% 股權,全球一動及大同電信彼此之間也花了半年左右洽談整併。威達雲端昨日搶先宣布買下大同電信,業界人士戲稱,威達雲端近一個月與大同電信迅速完成交易,相較全球一動,威達雲端成為半路殺出的程咬金。 威達雲端日前先以 3.91 億元,拿下威邁思 72.43% 股權,昨日再以 1.5 億元,買下大同全部股權。威達雲端認為,連結擁有南區執照的大同電信及北區的威邁思網路,將成為全台第一個 WiMAX 全區大三網業者。市場也臆測,下一步威達雲端可望提出 WiMAX 直接升級 TD-LTE 的申請。 大同公司總經理兼大同電信董事長林郭文艷表示,大同長期投資策略是拓展高毛利核心事業,聚焦經營,活化資產,另一方面淡出非核心事業,並要轉售或停止虧損事業,出售大同電信是此整體策略第一步。 市場人士解讀,大同公司斷然出售大同電信,代表集團聚焦核心事業決心,同時在 WiMAX … Continue reading
英特爾無預警解散計畫辦公室 台商三百億 WiMAX 投資泡湯?
英特爾裁撤 WiMAX 計畫辦公室的舉動,讓台灣政府和產業非常震驚,面對業界嚴詞抨擊與質疑,英特爾該如何收拾? 一封措辭嚴厲的聲明信,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暨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為台灣政府和產業界,向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發出怒吼。 七月一日,台灣報紙披露英特爾在六月底,無預警的將推動 WiMAX 技術的重要部門 ── WiMAX 計畫辦公室(WiMAX Program Office,WPO)解散。消息一出,震驚台灣政府和產業,這等大事,英特爾不但沒有事先溝通,甚至讓大家「看報紙才知道」,就連推動 WiMAX 最不遺餘力的王振堂,都被蒙在鼓裡。 王振堂質疑,英特爾對台灣政府的各種承諾,應該如何履行?英特爾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到全球夥伴今後對他的信賴感。 在智慧型手機、小筆電和各類上網裝置崛起後,為了搶攻商機龐大的行動運算市場,英特爾選擇 WiMAX 技術,做為自家無線技術的主力,要和全球傳統電信業者競爭;台灣 IT 產業向來追隨英特爾腳步,加上至今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電信標準,在英特爾的遊說下,政府不但成立 M-Taiwan 計畫,宣布以 WiMAX 為第四代通訊標準的發展方針,還開放珍貴的頻譜供 WiMAX 專用,一舉釋出六張執照,產業界更是前仆後繼的投入 WiMAX 產品開發。 王振堂數度發豪語 打造台灣為 WiMAX 聖島 三年前,王振堂當選電腦公會理事長後,全力推動 WiMAX,他表示,要將台灣打造為「WiMAX 聖島」,全世界想發展、採購 WiMAX 的人,都要來台灣朝聖。 儘管全球個人電腦成長開始趨緩,但讓王振堂過去接受媒體專訪時,曾信心滿滿表示,宏碁有把握讓全球個人電腦規模在三年內擴大兩倍。「台灣 IT 產業要能夠靠(多媒體影音、網路應用和寬頻通訊等)新產品繼續往上成長,就一定要擁有自主技術,WiMAX … Continue reading
WiMAX 產業吼 台灣一定強
英特爾(Intel)的 WiMAX 辦公室改組,為台灣通訊及電信產業投下一顆震撼彈。台灣 WiMAX 營運商及上下游設備廠商今天大串連,一起為台灣 WiMAX 產業發聲,大喊「台灣一定強」。 英特爾日前表示擬整併其「WiMAX 計畫推動辦公室」(WPO),引發市場對 WiMAX 產業發展的疑慮,擔心衝擊台灣通訊產業鏈,悲觀者甚至認為 WiMAX 將胎死腹中,質疑政府當初押寶 WiMAX 是錯誤決策。 針對整個產業發展方向,台灣 WiMAX 營運商組成的行動寬頻產業促進會今天發起台灣 WiMAX 業者大串連活動,包括 5 家 WiMAX 營運商、上下游硬體設備廠業者高層到場力挺,代表台灣 WiMAX 產業向全球發聲。 英特爾有意淡出第 4 代行動通訊 WiMAX 市場,對於已投入百億元經費支持 WiMAX 系統的政府部門也帶來震撼。 經濟部今天派員與會,但出席層級未如市場預期,也未於會中發言說明政府對於 WiMAX 產業未來的發展規劃。 行動寬頻產業促進會今天以「台灣 WiMAX 一定強」為主題,邀請 5 … Continue reading
英特爾淡出 WiMAX 王振堂發火
英特爾打散全球 WiMAX 辦公室,對台投資計畫恐跳票,業界人士臆測此舉代表英特爾將退出 WiMAX 市場。台北市電腦公會昨(15)日罕見發出新聞稿表示,理事長兼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表達嚴重關切,並促使英特爾總裁歐德寧(Paul Otellini)10 月親自來台說明。 昨天至截稿前為止,台灣英特爾未對是否退出 WiMAX 市場一事做出回應。 英特爾自 2005 年以來陸續與經濟部簽訂二次合作備忘錄,承諾五年對台投資及採購將達 5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160.5 億元),並合組系統整合公司,搶攻全球 WIMAX 市場。歐德寧之前來台時,更向馬英九總統承諾,台灣將成為全球行動運算發展重鎮,但近年英特爾僅投資 WiMAX 廠商威邁思新台幣 3.86 億元。 英特爾 WiMAX 計畫辦公室(WPO)是英特爾推動 WiMAX 技術重要部門,6 月底英特爾無預警宣布改組,將 WPO 部門打散到移動無線、PC 客戶及市場銷售等三部門,WPO 部門等於不見了。但英特爾台灣合作夥伴,從政府機構到硬體設備廠商都是看報紙才得知,引發不滿。 英特爾一旦不玩了,可能衝擊已投入 WiMAX 產品的台灣供應商,例如正文、合勤、智邦等網通大廠。不過,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認為,英特爾不玩,不代表 WiMAX 產業就會垮台,因為台灣已經建立 WiMAX 產業鏈。從晶片、用戶端設備到筆記型電腦一應俱全,英特爾加入是加分,沒有英特爾也不扣分。 … Continue reading
冷眼集/請問馬總統,WiMAX 下一步?
英特爾(Intel)決定打散全球 WiMAX 辦公室,對台灣投資計畫是否生變? 今早該消息已在台灣電子科技界引起討論,英特爾淡出 WiMAX 的動作引起不少跟隨的台灣電子科技企業大怒,此時已投入研發、金錢的廠商最想知道的其實不是 Intel 的解釋,而是總統馬英九的回應。 2004 年,英特爾在台北的科技論壇上大大宣揚未來網路技術將迎接 WiMAX 時代,強調使用者只要在車上控制家裡冷氣、電冰箱、電鍋,在回家路上,家裡的冷氣開了、讓冰箱的魚退冰了、電鍋的飯煮了…… 如此便利網路世界令不少人對無線網路充滿期待。但想達到如此的生活便利,經過幾年科技業的變遷,其他的通訊標準技術也起來,未來 4G 時代不見得是 WiMAX 當主流,而台灣不少龍頭企業卻都投入 WiMAX 的規格研發,原因無他,因為政府力推。 不論那時還是此時,相信投入資源發展 WiMAX 的科技大老們,包括蔡明介、大同集團林蔚山、東元集團黃茂雄、全球一動的董事長何薇玲,都想問政府,WiMAX 的接下來呢? 聯合晚報╱記者 楊曉芳╱特稿
防堵大陸山寨侵蝕 傳鴻海將自動化研發基地移回台灣
大陸地區山寨風行,不但產品外觀、性能山寨化,甚至連後端的生產機台及流程都有山寨化的趨勢,據了解,為了防堵山寨侵蝕,固守產業機密與競爭力,鴻海精密從 2008 年底開始,就陸續將自動化技術研發團隊從大陸移回土城總部。但對於相關傳聞,鴻海方面表示,企業單位調動移轉均為正常現象,對於內部單位更換所在地的傳聞,並不表示意見。 其實,有關鴻海進軍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的傳聞,並不是第 1 天在市場中出現。據了解,鴻海本身對於自動化與機器人的發展也的確相當的重視,並持續在自動化機械與設備方面積極招募人才;但是這裡所謂的自動化與機器人,並不是一般人所經常能在媒體上接觸到的服務式機器人,而是以從事產線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人為主。 相關業者表示,鴻海由於企業體系龐大,即便是已經將管理制度發揮到極致,同時積極開發大陸、印度等地市場,但是人力與勞動成本的逐漸提升,卻已經成為侵蝕鴻海獲利的一大問題。因此,鴻海對於提升產線自動化與設備自主設計的發展方向,從未有大幅度轉彎的跡象。 據了解,鴻海在自動化技術及設備方面的研發能力相當可觀,卻僅將相關設備研發成果運用在自家的生產線設備之上,因此在設備發展上的自主性,是讓許多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部分;同時,也是讓鴻海在競爭力方面能在市場上獨占鼇頭的原因之一。 然而,受到大陸市場的山寨文化盛行,再加上無法百分之百防堵對手覬覦研發成果所採取的做為;因此,鴻海才會決定將核心的自動化技術研發團隊,逐步的由大陸地區移轉回台灣。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前也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自 2009 年開始,將會把部分位於大陸地區的製造相關部門,視情況與需求逐步移回台灣;市場則傳言,這裡所謂的製造相關部門,極有可能就是自動化及設備研發相關的單位。 台系設備業者指出,自動化設備在生產流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包括自動化物流設備、搬運設備、精密機械手臂、各類馬達等,近年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加上產品走向精密化,自動化科技越來越往高端技術發展,因此自動化技術的程度也影響到工廠產品的生產效率、良率及成本。 設備業者進一步表示,近年來大陸工資上漲,人力成本對台商來說負擔越來越沈重,因此許多工廠逐漸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率,就連陸資企業也開始跟進,因此台廠自然成為陸資首要學習的目標,也由於台灣自動化設備發展程度優於大陸,價格低於日本、德國等地,因此也有許多大陸工廠找上台系設備業者建立自動化生產線,也希望藉此瞭解台灣的生產流程管理。基於這些原因,也使台廠憂心生產技術將更快被大陸對手追趕上,身為電子一哥的鴻海,雖然連生產設備也多自己研發,但仍難百分之百防堵大陸對手,因此將自動化研發基地移回台灣總部。 電子時報 杜念魯、鄭茜文
凌陽電通 何去何從?
故事的起頭是兩天前,凌陽對於其子公司凌陽電通的重大訊息揭露公告: 凌陽子公司凌陽電通科技董事會決議通過因分割辦理減資相關內容 凌陽子公司凌陽電通科技董事會決議分割案之相關內容 特別是第二篇,關於凌陽電通又分割的公告,一頭霧水的我心想:「凌陽集團這隻變形蟲,又要搞什麼花樣了?」 叫凌陽集團變形蟲,其來有自。 2006 年 10 月份凌陽的臨時股東會通過其事業群分割案,於當年 12 月正式公告後,於次年 3 月再將凌陽多媒體從凌陽電通切出,形成母子孫公司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局面。(我還沒有提到凌陽核心…) 但是由於完全不會賺錢的子公司(電通)與本來應該賺錢卻沒有的孫公司(多媒體)不斷地虧損,最後還是忍痛在 2008 年 10 月再將孫公司併回來。 你說這是不是一隻年年有變化,三歲的變形蟲? 其實說真的,凌陽媽媽有在想辦法,從上述的演變就可以看出來了,其實孫子多媒體被處分後,同樣有員工走路;兒子電通也是,只是外人不知道。不爭氣的子孫輩總是要有家法幫規伺候。 只是這次又說凌陽電通分割,到底怎麼回事?若跟你說,連員工也搞不清楚,你信不信? 要先看清楚前面有提到的眾多故事連結後才會有一些歷史背景的瞭解。 其實,原本的凌陽集團先端事業群,就是後來在凌陽電通裡頭的通訊事業群,這次的凌陽電通董事會公告中所講的分割,就是指將凌陽電通的通訊事業群分割出去給一家叫做恆通高科的新公司。這樣你應該明白了:凌陽電通沒有消滅,但以後也會是一家沒有 RD 的掛名公司了,因為其事業主體,包含研發人員、設備等有形和無形資產,全部都分割出來成立恆通高科了。 至於為什麼要繼續留著凌陽電通這家公司?夠聰明的人應該知道,我就不講了。 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兒子電通一直在燒錢,陷在沒有新動能(產品)以及世界經濟景氣危機中的媽媽想方設法要像處理孫子一樣把電通給處理掉。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公司名稱從 Sunplus mMobile 改名為 HT mMobile,很明顯地就是凌陽不打算(也沒能力?)繼續掛名媽媽了,加上減資公告,想必大家也應該明瞭了,就是凌陽要抽手,不再百分百 own 這家公司(因此不用百分百認這些虧損),甚至可能有股東要完全撤資,又要打消虧損,所以減資(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會有錢退給股東們)。減資後,股權也空出來了,剛好給新的乳娘接手,至於真正的股權結構、誰之後是講話的老大等等問題,則可能要等 3/10 的股東會,或甚至 3/20 分割完成日後,才會知道了。 以身為凌陽股東的角度來看,我認同凌陽的這種作法,至少把血止住了。(朕不給,你不能燒!) 不過我倒是有個疑問,之後電通是不是陸資買去啦?會這樣猜純粹是因為,只有大陸公司會叫做XX高科耶…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Work
Tagged baseband, burn rate, communication, 無線通訊, 燒錢, 科技, 策略投資人, 通訊協定, 集團, HT mMobile, IC design house, Mobile phone, protocol stack, Sunplus, Sunplus mMobile, Taiwan, turnkey solution, Wireless, 凌陽科技, 凌陽電通, 分割, 台灣, 恆通高科, 手機, 晶片設計
2 Comments
蔡明介專訪》改善數位落差 有面子
問:第一季面板業和晶圓代工業有很多急單,電子業真的是到谷底嗎? 答:谷底?今年整年都是谷底啦!但究竟那一季才是谷底,每一個行業的季節性都不一樣,是否很快恢復?我看是不容易,因為美國政經局勢也還不那麼穩定。 問:如果這一波景氣復甦,最先起來的會是那一個產業? 答:我看不出來,但歐巴馬說,要建立網通和寬頻產業,還有能源產業;新能源一定是一個趨勢,太陽能、風力等都是能源產業,不過這部分和聯發科比較遠,我們也無法做什麼,我們不會切入能源產業,真的蠻遙遠的。 問:你在給員工的一封公開信中,提到聯發科手機做的很好,但諾基亞等知名品牌業者沒有採用聯發科的通訊晶片,要問五個為什麼,可談談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嗎? 答:我在信中提到,公司每年都要有管理目標、營運計畫和方針展開,這種方式有點像日本式全公司品管的做事方法,聯發科所有一級主管都有看過豐田的精實管理,裡頭最強調的是 PDCA,P 指的是 Plan,D 指的是 Do,C 指的是 Check,A 指的是 Action,這是一個循環,這些我們都做了好幾年。 問:那你覺得這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根本原因就是手機通訊技術複雜,技術本身也一直在往前進,我們進來的時間比較晚,我們也一直努力追上歐美公司的技術,諾基亞身為全世界第一大的公司,它要相信你這家供應商的整體能力,不只是技術能力,也要有品牌形象等。 所以,找出原因,是我們的長期目標,但策略上內部還要再討論,不過這只是一個過渡問題,就像早先我們做光碟機晶片,一開始也都是建興、廣明等國內廠商使用我們的晶片,不過,過了六、七年,幾乎所有海外大廠像是三星、Sony 等的光碟機、DVD 甚至是電視,都採用我們的晶片。 經濟日報 記者曹正芬/台北報導
科技人才競賽 台灣輸在起跑點
對台灣科技教育及科技產業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在 2009 年 1 月順利召開。由於該會議的結論將成為台灣科技政策制訂的重要參考,也是從現在起到 2012 年政府擬定科技發展目標的依據。DIGITIMES 有鑑於 1999 年「科學技術基本法」公布後,每 4 年舉辦 1 次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產學研界皆熱烈提出台灣當前最迫切的科技發展危機。故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全面揭露本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所討論的議題,並深度探討台灣正面臨哪些挑戰。 2008 年上半正值國際油價大幅飆漲,這對 99% 能源需仰賴進口的台灣來說,是極為沈重的負擔。5 月 20 日新政府上台後不得不以突擊的方式掀開油價凍漲的壓力鍋,引起社會上兩極的觀感。劉兆玄 2008 年首次以行政院長的身分在立法院作「施政方針」報告時,特別提到對台灣來說,天然資源是台灣所沒有的;人才是台灣所惟有的,因此未來政府的施政,將緊扣這 2 項現實,提出必要的方案。其中如何強化台灣的人才水準,更是攸關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的重要指標。 根據一般的見解,要提升台灣的人才水準,作法包括強化教育資源的投入、引進外國優秀人才、提供在職者更多的進修管道、獎勵學子出國留學等方案。其中,為了解決台灣面臨的高階人才缺口,政府每年皆編列預算,派官員赴日本、矽谷、波士頓、紐約、芝加哥等地「攬才」。然而,國際人才來到台灣的誘因不足,包括台灣薪資水準不具競爭力、子女教育無法和外國銜接等等,都大幅削弱台灣海外攬才的成效。政府甚至不對已經來台的國際人才作效益追蹤評估,以致每年的海外攬才團均流於形式。 延攬海外人才應更為聚焦 台灣到底應不應該加入國際搶人才的行列?事實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指出,台灣其實不用搶國際的人才。張忠謀在 2008 年 5 月馬英九總統上台後的 1 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台灣要吸引他國人才本來就不容易,政府應該重視教育,全力培養本國人才。張忠謀指出,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土地、資本在國與國之間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但是人才的流動卻相對不易,因此提振台灣人才的素質為政府當務之急,教育改革需重新起步。張忠謀在演講中強調,台灣只要能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多方培養人才,人才自能源源不絕產生,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 2009 年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上,針對政府海外攬才也提出許多批評與建議。首先有學者指出,台灣對「人才」的界定及定位一直不夠明確。換言之,什麼樣的人,夠資格稱為人才?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而且政府掌握到的國際人才網絡,過度偏向華人社群。一開始就侷限人才延攬的範圍,畫地自限的政策執行,如何能爭取到第 1 流人才到台灣投入研發或教學? 此外,政府延攬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普遍缺乏前瞻性的人力資源發展規畫。再加上政府對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來台工作的審查機制也是「防弊」重於「興利」。其中尤以延攬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來台的防衛措施最多。根據台灣的相關法令,兩岸科技人才交流,不可以進行實質性科技研發合作。而政府亦有視大陸科技人才為次等延攬對象的差別待遇,歡迎的程度不若美國和日本來的人才。而對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來台後,可能造成台灣就業市場衝擊,也沒有客觀的預評估數據,極易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更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據官方掌握到的資料,台灣西進的人才已由生產部門擴大至研發部門,而台灣現行法令對於大陸人士來台工作仍有諸多限制,導致兩岸科技與產業人才呈現淨流出的現象。為台灣的創新研發和知識經濟發展埋下隱憂。 雖然新加坡、香港等政府對海外優秀人才提供相當大的誘因,但是台灣有學者認為,人才有一定的地域黏著性,不會輕易遷離母國。大多數人才的特性正如張忠謀的觀察,無法像金融中心以稅制等誘因就能把國際資金吸引過來。因此新加坡和香港除了攬才,其實也極重視本地人才的自我培育。學者認為提高台灣人才素質雖然應該從教改著手,但對外的人才延攬也不應放棄努力,只是作法上應該要更明確、更聚焦在我們需要的專業人才,而不是隨便找在國外的工作,其實是做和台積電等電子廠差不多的製程、技術相關碩博士人才回國。政府應該分析台灣未來具比較利益的科技領域,再決定科技人才的規畫應用。例如知識服務業、結合資訊與生技、科技與法律、科技與管理等跨領域人才,就是台灣無法因應科技匯流的環境變遷現況所欠缺的人才。 … Continue reading